前言
图 | 1965年,毛泽东接见李宗仁、郭德洁夫妇和程思远(左一)
1965年7月,当程思远陪同李宗仁从海外归来时,毛泽东见到他的第一句话便是:“久闻大名,如雷贯耳!”那么,究竟是怎样一个人,能得到毛泽东这样的盛赞?
程思远其人:从放牛娃到留洋博士
1908年,程思远出生在广西宾阳的一个普通家庭。
因为父亲希望孩子今后的人生平安,给他取名为“思安”,可随着年龄的增加,在明白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”的道理之后,程思远便自作主张改名为“思远”。
程思远小时候上过几年小学,但没有毕业,后来在家里务农。那时,他经常牵着牛徜徉在田间,当有人问起他为什么不去书房时,程思远就回答说:“我的书房在牛背上。”
1926年秋天,15岁的程思远得知了一个消息,李宗仁的部队要在宾阳招取4名文书,便去应考。最终,因为写的文章工整完美,字遒劲有力,程思远考取了第一名的好成绩。
同年,程思远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七军,后随军队北伐,在第七军军械处供职。
图 | 程思远
1930年春天,桂系军阀李宗仁联合阎锡山、冯玉祥反蒋,同年5月出兵湖南,与蒋介石展开大厮杀。7月,蒋介石与桂系所部鏖战衡阳,桂系兵败,几乎全军覆灭,匆匆退回广西。
这时,李宗仁为了稳定军心,决定建立一个秘密的政治组织,即革命同志会,李宗仁、白崇禧任中央常务干事,程思远任助理。
当时,程思远的公开身份是第四集团军总司令,即李宗仁的秘书。
1935年2月,程思远去欧洲留学,就学于意大利的罗马大学,经过两年半学习之后,程思远被授予博士学位。
谁能想到,当年那个乡村的放牛娃,如今成了留洋的博士生,程思远的人生之路从此变得更加宽广。
1937年9月,程思远回国参加抗日战争,并在第二年担任了白崇禧的秘书。
无论是在李宗仁还是白崇禧身边任事,遇到长官口授函电的情况,程思远总能一挥而就,几乎不需要写第二遍。
图 |白崇禧和李宗仁
1945年,中国人民抗战取得了伟大胜利,人们对于和平的渴望十分强烈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我党适时提出和平、民主和团结的三大口号,并派毛泽东、周恩来、王若飞等人赴重庆,与蒋介石商讨和平建国大计。
程思远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就是在这时。
9月18日,程思远以第四届国民参政员的身份,参加了参政会欢迎毛泽东的茶会,在那里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本人,并有幸聆听了他的即席致辞。
毛泽东说:“今后为和平发展、和平建国的新时代,必须团结统一,杜绝内争,在国家一定方针之下,以建设现代化新中国。”话音刚落,程思远和在场参政员便热烈掌声。
然而,没过多久,国民党当局撕毁和平协议,在美国的支持下,蒋介石一意孤行,悍然发动全面内战。结果,三年战争下来,蒋家王朝土崩瓦解,全面溃败。
那时,时任国民党代总统的李宗仁,曾派代表团到北京进行和谈,但因为受到蒋介石的牵制,于1949年12月5日无奈由香港飞往美国,程思远也离开大陆,移居香港。
对此,李宗仁后来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曾坦言,他由于自己的失败而高兴,因为他看到一个新中国,正从他的错误中诞生。
很快,李宗仁这一思想的转变就引起了中共中央的注意,开始了推动他回国的计划。
纵观程思远的一生,不难发现,他往往是与李宗仁联系在一起的。而在这当中,说服和策划李宗仁离开美国,回到中国,又是程思远一生的主要功绩之一。
功绩:说服劝李宗仁回国
1956年1月31日,程思远在香港的家中迎来了两位客人,两位客人都在报馆工作,其中故城县股票配资一位还是李宗仁的两广同乡,他们拿出一份刊有周恩来讲话的文件给程思远看,希望他对此提出建议。
然而,当时的程思远已经远离政治多年,没有向客人提出任何意见,直到两个月之后,这两位客人再次造访,他们开门见山地程思远说:“不瞒你说,我们接到了北京的电话,李任潮(李济深)先生希望请你到北京去谈谈,如果程先生同意……”
图 | 李济深
经过一番慎重的考虑,程思远答应去北京。
1956年4月28日,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邀请,程思远回北京观光,并意外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。
当时,全国政协礼堂3楼举行了一场酒会,周恩来健步朝程思远走来,老远便向他伸出手,说了十分亲切的开场白:“欢迎你回来,老朋友,还记得吗,我们1938年在武汉见过面。”
周恩来温和的笑容让程思远心里感到如沐春风般的温暖,这次会面中,周恩来在谈话间第一次提到了李宗仁,在表示关切之余,还请程思远邀李宗仁回国看看,保证来去自由。
1963年11月,为说服李宗仁回归祖国,程思远专程来北京会见周恩来,共商李宗仁回国事宜。期间,周恩来要程思远向李宗仁传达了“四可”意见:
第一,李先生可以回国定居;
第二,可以回来,也可以再去美国;
第三,可以在欧洲暂住一个时期再行定夺;
第四,回来以后,可以再出去。总之,来去自由,不加约束。
图 | 周恩来
于是,程思远将周恩来的这“四可”意见铭记于心,经过几番周密商议之后,12月2日,程思远与李宗仁在瑞士秘密会晤,久别重逢的两人一见面便感慨万千。
寒暄过后,程思远向李宗仁转达了周恩来的态度,极力说服他弃暗投明。
程思远向李宗仁转达了周恩来的“四可”意见和问候,李宗仁听后感慨地说:“树高千尺,落叶归根,我不要四可,只要一可足矣:回国定居,安度晚年。”
1965年,由于中国政府的诚意和周恩来的精心安排,李宗仁夫妇终于从国外回归祖国,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情接待。
图|1965年,周恩来在机场与李宗仁夫妇合影
7月17日晚,李宗仁夫妇搭乘一架客机启程。
18日上午7时许,飞机在广州白云机场降落后,陶铸等广东省委领导亲自迎接了李宗仁夫妇。
11时,飞机抵达上海虹桥国际机场,李宗仁又受到周恩来总理、陈毅副总理以及叶剑英副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热烈欢迎。
图 | 周恩来与李宗仁握手
20日,李宗仁和程思远一行来到北京。
对于程思远来说,1965年7月26日,是值得纪念的一天。
这天上午,程思远正和李宗仁一行在北京东郊参观国棉二厂,十时许,大家忽然接到通知,说毛泽东正在中南海等待接见他们。
程思远没有见过毛泽东,所以在汽车奔向中南海的途中,他的心情异常兴奋,不断琢磨着:“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啊?”
程思远一行坐车从新华门进入,毛泽东正在中南海岸上游泳池的休息室里等候着,就是在这里,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与国民党前代总统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。
就在李宗仁沿着游泳池往前走的时候,毛泽东热情地迎上来,同李宗仁和他的夫人郭德洁亲切地握手,说:“你们回来了,很好,欢迎你们!”
图 |毛主席与李宗仁握手
随后,毛泽东又握住程思远的手,说的第一句话便是:“久闻大名,如雷贯耳!”紧接着,大家入座,亲切交谈,欢声笑语,不绝于耳。李宗仁说:
“这一次回到祖国怀抱,受到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,首先对毛主席表示由衷的感谢。几天来我们在北京地区参观访问,亲眼看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,感触颇深,我们为祖国的日益强大而感到十分高兴。”
毛泽东点点头,望着李宗仁,缓缓开口:“比起过去国家现在是强大了一些,但还不很强大,我们至少还要再建设个二三十年,那时才能真正强大起来。”
接着,李宗仁谈到了海外有许多人渴望回到祖国,毛泽东对此表态说:“对于那些跑到海外的,凡是愿意回来的人,我们都欢迎,他们回来以后,我们都以礼相待。”
在程思远的印象中,毛泽东幽默感十足,寒暄过后,突然对李宗仁说:“嘿,德邻先生,你上当了!”见李宗仁一时没有反应过来,毛泽东便解释说:“蒋介石过去骂我们做‘匪’,你这一次回来岂不是误上贼船了吗?”
图 | 毛主席和蒋介石
程思远接着这个话头说道:“主席,我们已经搭上慈航渡登彼岸了。”
谈了一会儿,毛泽东邀请程思远等人下池游泳。下水后,程思远游到毛泽东身边,毛泽东边划水边说:“你游得不错嘛!”程思远谦虚地表示:“跟不上主席。”
程思远观察到,毛泽东长于侧泳和仰泳,他游得毫不费力,有时甚至可以仰卧在水上,而不令身体下沉。程思远觉得,这就是毛泽东能够横渡长江的主要因素。
毛主席突然问他:你知道我是靠什么吃饭的吗?
上岸休息的时候,程思远正准备更衣,这时一个警卫忽然走上前来对他说:“毛主席请你去!”
程思远跟着警卫走至毛泽东跟前,毛泽东正坐在藤椅上晒太阳,警卫搬来了一只藤椅后,程思远顺势在毛泽东身边坐下。
当时正值中午,骄阳漫天,日光晒在湿淋淋的身上,十分舒适。程思远环顾了一下四周,发现只有他和毛泽东在一起。
接着,毛泽东询问了程思远的学历,和他在海外的生活情况,程思远一一作了回答。
图 | 程思远
说着,程思远谈到在国外也有许多人在研究毛泽东思想,还提到了美国前总统肯尼迪,说他生前办公桌上也摆着一套《毛泽东选集》。
随后,程思远说:“近来一个国民党人对我说过,他也用毛泽东思想办事,他把毛泽东思想概括为两句话:调查不够不决策,条件不备不行动。”
毛泽东听后笑了,突然问了程思远这样一个问题:“你知道我是靠什么吃饭的吗?”程思远摇了摇头,毛泽东又说:
“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,以前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打仗,每个战役后都要来一次总结,发扬优点,克服缺点,然后轻装上阵,乘胜前进,从胜利走向胜利,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。”
说到这里,时间不早了,毛泽东提议说:“我们去吃饭吧。”
图 | 毛主席
下午一时许,大家坐车来到丰泽园,谈话间,李宗仁提出对台湾问题的担忧,认为不能久悬不决,毛泽东说:“李德邻先生,这件事不要急,台湾总有一天是要回到祖国的,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。”
程思远不禁被毛泽东清晰流畅的思路惊叹,就在这时,毛泽东又转了话锋,问程思远:“你的名字为什么叫程思远?”
程思远立即回答说:“因为对自己的前程总应当想得远一点,所以才回来跟毛主席和共产党。”
毛泽东听后,满意地笑了,又问:“你有别字吗?”得知程思远没有别字,毛泽东想了想,说:
“那好,我来给你取个别字。中国古代有个大散文家叫韩愈,字退之。现在我给你取个别名,叫近之,远近的近,之乎者也的之。之者,共产党也。近之,从今以后靠近共产党,你看怎么样?”
程思远听了马上表示感谢,说:“这是主席给我的最大荣誉。”
图 | 毛主席和李宗仁夫妇及程思远谈话
随后,毛泽东提议大家照相后吃饭,准备了各种各样的京津名菜,用来招待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。
下午三时,徐冰部长小声对程思远说:“可以散了吧?”于是,程思远又对李宗仁说:“德公,现在可以向主席道谢了吧?”
“急什么,少壮派!”毛泽东用目光盯着程思远,语气好像很严厉,但其实很慈祥。
第二天,中央统战部在宴请程思远的时候,郭沫若在祝酒时称呼程思远,就是以“近之”称呼他的。
李宗仁回国的消息在当时引起很大的轰动,此后,程思远也离开香港,定居北京。
回归祖国后,始终如一地关心两岸统一
程思远回归祖国后,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担任要职,是第七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,活跃在新中国的政治生活中,为新中国的建设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。
图|程思远
程思远始终记挂着祖国的统一大业,20世纪80年代以来,程思远热情接待了许多台湾过来的客人,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,互相交换关于祖国统一的看法。
在这期间,如果遇见政见不同的情况,程思远就耐心做对方的工作,并在信中向对方晓以大义,动员他们加入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当中。
从1978年到1986年,程思远在这段期间担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,对于曾私交甚深的蒋经国先生,曾多次在各种场合提起。
1949年4月,南京即将面临解放之时,蒋经国在离开浙江溪口逃往台湾的前两天,曾宴请程思远到杭州的“楼外楼”酒家一聚,他们一起坐车环游西湖,当时蒋经国的心情十分沉重。
程思远回归祖国后,曾不止一次通过各种途径,给当时台湾的当权者蒋经国传递消息,向他说明祖国当前的盛况,希望蒋经国改变立场,认清祖国统一是不可逆转的潮流,丢掉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,在有生之年能了却回来看看的心愿,切勿一错再错,抱憾终生。
图|蒋经国
90年代初,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成立,程思远被推选为会长,并在不久又担任了“台湾研究会”会长。
程思远始终怀着一腔爱国热情,为两岸的和平统一而努力,他在度过自己90华诞时宣布:“如果时机成熟,我愿飞赴台湾!”
2005年7月28日,程思远在北京逝世,享年97岁。即使是在临终前,病榻之上的程思远仍然对有关台湾局势的报道十分关心,让子女为自己读《资治通鉴》和《参考消息》。
图|程思远
其中,《资治通鉴》是程思远度过几十遍的历史书,《参考消息》是他了解世界形势和海峡两岸消息的重要来源,在生命的最后一刻,程思远最关心的是国家的统一。
Powered by 天津配资炒股_股票配资门户_全国炒股配资门户_靠谱股票配资门户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